2008-08-04

[悅讀.Archicake] 第一次國際競圖就上手

預定於2010年完工啟用的新加坡「國家藝術館(National Art Gallery, Singapore)」興建案,是由兩棟英國殖民時代的舊建築整併而成,一棟是舊中央政府大廈,另一則是前最高法院大廈。

星國政府似乎把這個兼具藝文活動、休閒和零售餐飲的多功能綜合空間,視為明年度Marina Bay Sands綜合娛樂城開幕後,吸引觀光客駐留遊覽的一項配套措施。此次,該國採取了國際競圖的方式,來遴選國家藝術館的未來面貌。

2007年三月,向全球公開徵求設計案後,共有來自29個國家、111件設計案投標;在國際評審團評選後,第一輪在當年五月選出前五名設計案,隨後第二輪在八月選出前三名。最後的競圖得主則在2008年5月揭曉,由前兩輪都名列第一的法國Studio Milou設計公司奪魁,將與新加坡著名的CPG Consultants公司搭檔,設計監造新加坡國家藝術館。(Milou奪魁的平面#1平面#2)

台灣何侯建築師事務所,在這場國際競圖當中,每一輪的排名都緊追在Studio Milou之後。雖然最後未能雀屏中選,不過它的主持建築師何以立(Albert Ho)倒是認為有些收穫,也從中更深層知道了,編製圖面時,重點在於「如何用簡單的東西,解說複雜的意念」。


Archicake線上雜誌以「第一次國際競圖就上手」為題,訪談了何建築師,暢談參與這場國際競圖的過程點滴。有些想法,有些堅持,也有些體悟,玆摘要記錄如下:(以第一人稱方式記錄)

◎參加國際競圖的經驗是零
2007年初,對十餘年的執業生涯和台灣建築業的環境,甚至事務所的設計品質都不是很滿意。對國內的競圖也提不起勁,總是旁觀居多。整個狀況處於低潮。

大約從2006年開始,我就追蹤一些國際競圖的資訊,例如瑞典斯德哥爾摩圖書館那個案子,就收到一千多件設計。2007,我無意中在網路看到新加坡競圖案。新加坡對我來說是很熟悉的,我也知道那兩棟建築物。「那就試試看囉!」

這個決定從財務或人力資源的考量上,對事務所而言都是一個冒險。於是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思考,參加與否,對這個事務所的意義。

而後,從網路下載資料觀看後,發現資料非常齊全,是一個非常務實的案子。我覺得新加坡競圖案的特點是:「我們有一些問題,歡迎你們來幫忙解決。」而不是那種宣言式的超酷計畫。我們好不容易遇到這個很完整的計畫,當時的想法是:要不要在有限的人力與物力的條件下,去參加這個競圖呢?如果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到一些東西,那就夠了。

◎參加競圖的基本態度
一個競圖,最基本的是業主把他的問題提出來,徵召最好的解決方案。因此,建築師應當先研究怎樣操作一個平面,把平面圖處理得很乾淨,而不是腦袋先想著「怎樣做一個震撼的透視圖,去取得評審的讚賞」。

新加坡這個案子,有參賽者的做法是保留兩棟老房子的外觀,其他就把屋內的一切都拆光光。但新加坡的業主不要這種做法。換言之,你或許可以從形象導向去開展一個競圖的設計,但我認為回歸到「problem solving」的角度,才是正途。

這樣一來就算你最後沒贏,但在構思「解決問題方案」的過程中,你也會獲得一些知識與經驗,而這些對於未來處理國內的案子或是參加其他國際競圖,是有幫助的。

◎儘量飛到現場勘查
因為我在新加坡成長求學(5~17歲),說來還是有些地理文化面的淵源。那如果競圖來自於一個完然陌生的國度,又該如何看待與切入呢?如果這個競圖計畫有豐富的資料庫──基地分析的照片、航照圖等,業主提出了明確的問題要解決,那就去做。雖然國際競圖有這樣條件的,並不多見。

另外,面對一個陌生的基地,我必須說,「就飛去看。」取得新加坡競圖案第一名的法國Studio Milou團隊,在競賽第一期的時候,就派了兩位人員飛到新加坡實地勘察。

「我必須說,Studio Milou比我們努力好幾倍。」雖然對台灣的一般環境,這樣的做法是有些不切實際。不過,即使如此,我認為當競圖案的資訊夠充分的話,再加上以往所學的紋理分析,還是可以一試的。

◎新加坡競圖案過後的影響
「是有影響的!」我們以往的設計,特別是平面的部分,總覺得是笨笨的。

在第二階段的時候,我們做了一個「以競圖來說,是比較愚蠢的決定」,那就是設計決策還是定調在第一階段的邏輯和紋理延展,而這些堅持卻「不討評審喜歡」,而造成後續評審的減分。

舉個例來說,我們刻意不在兩個老房子的外觀之間做任何連結,而是採取地下廣場的設計來串接兩棟建築物。而其他團隊則大都是採取實體的銜接設計,或是天橋,或是玻璃屋蓋之類的。評審在我們簡報後,就曾提出這個疑問,也明白說出,沒有頂蓋會很麻煩之類的話。但是,我們忽略了評審質疑言語間透露的訊息。

雖然我不是很建議這樣做,但是我認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最終還是要有個邏輯,當做整個案子的命脈。我很高興這樣做了,也認為對何侯事務所是重要的。

我們在國內做案子時,總是聽到業主不斷傳遞資訊,當我們吸收完後,就要回應一套觀念,而這個想法有時候不盡然是商業考量的。我知道這個說法聽起來「有點愚蠢」,但我們現在就更朝著這個方向走──也就是,雖然身在台灣,但是我們有大於台灣的思考。

◎儘量用很少的東西,來說複雜的話
這個競圖採取兩階段競賽。何侯決定參加的時間離第一期截稿日,大約只有四、五周。在研讀業主資料後,花了將近兩周的時間,分析建築物的來龍去脈,著重於問題的解決。而不是一開始就想做出多炫的影像,來吸引評審的注意。

這兩棟歷史建築物的用途南轅北轍,但因為是鄰居,新用途是要改建成一處新穎的國家美術館。「好像兩個長得不一樣的兄弟,要連在一起。」

何侯總計動員了四位人員──為了這個競圖,何侯還新聘了一名人力;何以立坦言確實是奢侈的──在近五周內完成兩張A1的圖面。

在這個過程,適逢瑞典國家圖書館競圖案第一階段評選揭曉,他們也是採取兩張A1平面圖的審查。瑞典國家圖書館的競圖案,複雜度頗高,當中也納入一棟歷史建築物。

何侯團隊分析了第一階段六件入圍作品「贏的策略」,並從中發現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的版面編製都採取:「儘量用很少的東西,來說複雜的話;而不是用很多東西,來說明一個簡單的想法。」

隨後,何侯便選擇其中一當做範本,仔細研究,如何在兩個A1的平面圖,把他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所得,簡要又清楚的呈現出來。這需要很多功力,「要如何把100個字,濃縮到10字,但又有100字闡述意念的完整性。」,千言萬語說到底,只要一句話,能夠精準掌握得到,那就是致勝的關鍵了。

◎不要參加「宣言式」的國際競圖
當代的國際競圖,能像新加坡國家藝術館這樣──有明確的業主、有實際要處理的問題、有完整豐富的資料提供──並不多見。反倒是有一些揭示要「創造21世紀前所未有的城市」之類的宣言式競圖案,充斥其間;這種競圖要靠運氣。我建議,不要參加這種宣言式的競圖,因為你通常找不到可以據以發展設計意念的邏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