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6

[TIBF筆記]美利達的國際品牌經營術

美利達工業(MERIDA)成立於一九七二年,專注設計生產高級自行車的成車、車架、零件以及鎂合金鑄件。今年七月新發表的2011年份高檔跑車「Reacto」,碳纖材質重量輕,訂價二十八萬元;而前一年得獎無數的「96至尊」超輕量化登山車,曾以單價三十五萬元的頂級售價,創下全球銷售百台的佳績。

初期經營,美利達模式以歐美自行車品牌代工為主。經過十五年的代工生涯,也萌生「養自己小孩,掛自己姓氏」的意念。一九八八年,美利達選擇北歐的挪威,做為自有品牌-MERIDA的出發地,開始代工和品牌雙軌並行。「選挪威,一來是遠離當時的美國與西歐主要代工客戶市場。」美利達行銷副總鄭文祥回憶初衷:「二來因為遙遠,就算失敗而返,應該也不會太張揚。」

在七十到八十年代期間,美利達的基礎功鍛鍊得很紮實,他們掌握了自行車設計到製程的九成專業能力,但獨獨缺少那一成的品牌通路操作知識。這就像牛肉速食麵就算製造得再有模有樣,還是少了細火慢燉牛肉麵的口味深度。


如果不能打敗對手,那就設法買下它

二千年,美利達在美國的大客戶「Specialized」發生財務危機,尋求買家出售。美利達只花了三個月時間就簽約買進,決策效率很快是因為機不可失,但出價購買的策略中卻有另類思維。

美利達深諳,在美國市場保留一個名聲響亮的加州品牌(Specialized),遠比新創一個台灣品牌(MERIDA)來得有意義。於是,經營團隊決議只投資持股49%,以合資模式共同經營,從此開啟美利達雙品牌的經營時代。這個「合資」的概念也延伸運用到許多通路策略,像是台灣某些經銷店就以合資方式,投資退役的自行車手開店延續他們的專業技能。

跨過二千年後,美利達在德國斯圖佳特市(Stuttgart)插下兩面旗幟,進一步發展「MERIDA」品牌。國際設計中心是第一面,意在廣納當地的工業設計人力資源;另一面旗則是贊助職業車隊,吸收專業車手的經驗需求,提升自行車設計內涵,並營造市場曝光和知名度。緊接著在二○○五年,美利達推出「iDesign」客製服務,讓消費者從網站上挑選顏色、零件,組裝成一台散發自我風格的自行車。

美利達在德國的工業設計團隊,把F1賽車使用的熱感應儀裝在自行車和選手身上(*)。當選手在山道上馳騁時,所有的數據會傳到電腦演化成立體的圖像與色彩,工業設計師很清楚知道:車子的舒適度如何、什麼組件最容易磨損,進一步做為車型設計的依據。然後,這張車型圖樣,就會傳送到台灣的工廠,由擅長材料與生產研發的台灣設計師接手。當這種專業分工發展而成的商品進入商業市場後,開始獲得專業媒體的注意,甚至開始在品質獎項上頻頻獲獎。

離工廠越近,離市場越遠

這些打造品牌的策略與行動,讓美利達逐漸補足在通路經營上缺少的那「10%」,有機會掌握品牌經營的know-how。美利達現在走的方向是:「德國設計,台灣製造,選手背書」的經營策略,持續維持高單價、高級自行車的營運主軸。

美利達篤信:「離工廠越近,離市場越遠。」要貼近市場,得先學會傾聽消費者心聲,得到二○一○年台灣精品獎的「三鐵競速車-時光(Time Warp)」即為一例。

這款車型由業餘三鐵愛好者的德籍產品經理貼近歐洲市場、瞭解潛在消費者需求後,再經過與職業車隊選手交換意見,轉換為圖面設計後,再交付美利達台灣研發部門進行實車設計與開發。這樣的跨國總體開發流程,不但能讓產品更精準符合選手與消費者的實用需求,藉由職業車隊選手的實際操作亦能發掘問題、加以改良,進而大幅提升產品在競技場上的實用價值。

另一方面,美利達也在開拓普羅消費市場頗具心思。以「單車逍遙遊」行銷計畫為例,美利達就採取步步蠶食的做法。先送印有MERIDA字樣的T恤,再送安全帽,佔領車友的上半身後,他日有換車買車需求,可能會買美利達。

養一支職業車隊,每年要花上三百萬美元,所幸選手們也交出好成績。從二○○○年起連續五年,美利達車隊都奪得世界排名賽的冠軍,也在雅典奧運拿下女子隊金牌、男子隊銀牌的佳績。這股氣勢和動能,讓美利達體認「品牌投資」是一場長期的作戰,回饋到營收的報酬是正向的。因此,即使在艱困的金融海嘯時期,他們也未曾縮手減少贊助。

然而,運動賽事要轉為品牌效益,必須透過縝密的商業活動,讓企業的銷售與產品計畫當中的每個環節,都要與運動行銷結合。今年二月,美利達從歐洲二十個國家請來超過八十名的記者,齊聚在西班牙馬約加(Mallorca)舉辦三天的媒體營,占一年七○%的媒體曝光前置作業都在此時完成。

「二月是媒體營,三、四月發動行銷戰,接著是自行車運動賽季,然後賽事的效應就在通路發酵。」產品研發先行,然後車隊與行銷 活動,一環扣一扣,所有細節預備,都是為了讓運動行銷的效益,能夠在通路的最後一哩,喚起消費者的品牌印象。

根據歐洲最大的自行車雜誌《BIKE》的調查,二○○二年,只有二二%的受訪者表示,透過自行車賽事知道美利達這個品牌,二○○八年則升高到七四%。美利達在歐洲現在距離第一名的市佔率僅差三個百分點,下一個目標是從登山自行車市場前五大衝進前三大。

利潤的3%,投入品牌通路

代工是以價格導向,代工業者要靠生產營運效率決勝負,但走品牌通路,就是另一種全然不同的思維。現在,美利達每賣出一台自行車的利潤,就有百分之三是品牌投資預算。以二○○九年的每股收益4.0元為例,其中45%來自生產效益,另外55%是品牌通路的貢獻。也就是,如果仍然只做代工,公司的營業規模大約就在五十多億之譜,但有了品牌通路,得以擴增一倍的營收。

目前美利達擁有三大品牌──包括MERIDA、Specialized及Centurion,各有定位與區隔。其中,MERIDA產品線齊全,主攻歐洲市場;Specialized為北美前二大自行車品牌;至於Centurion則強調德國風格設計,主攻高單價市場。其中MERIDA 及美國品牌 (持股35.5%)分別占自行車營收35%及60%、德國的Centurion則定位為歐洲較高階的登山車品牌,約占3%。

美利達採取「合資」、「品牌共營」的策略,大型客戶就是自己的合夥人,因此在接單設計的時效方面也與其他廠商效能更高。一般自行車代工廠接獲客戶設計發包後,大約要二、三個月的準備期,才能進行量產,等產品交到客戶手中,已超過六個月。但美利達的三大客戶都是夥伴,從客戶設計新年式車款時,製造、設計團隊就開始參與,因此生產線可提前從到每年的四月起,就全面切換生產新年式的車款,將切換期產量下降的時間縮至最短。

-----我是備註線-----
* 冠軍車手操盤 美利達歐洲大翻身

**根據台灣區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楊銀明在「2010年國際自行車趨勢論壇」中所言,全球自行車約有十三億輛,依價位分為三級──高級車佔總數10%、中級車佔35%、平價級佔55%,台灣為高級車和中級車市場的主要生產國,很多廠商到中國、越南甚至柬埔寨投資設廠,這些海外廠則多以生產中級及平價級車種為主, 以台灣2009年的出口平均單價已達US$290元,可見台商為全球生產工廠做好明確的分隔定位有成。

台灣自行車市場規模以二OO九年為例,產值約二十億美元,內銷量五十七萬台,外銷約四百三十萬台(金額達一百二十五億美元),平均單價二百九十美元──生產量全球第三,出口金額為全球第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