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豎笛/鋼琴對話的起點
能被傳奇豎笛家Sabine Meyer (1959年生)在謝幕時微笑拍肩,應該是很滿意年輕同伴的表現吧。
看到一篇樂評提到兩人合作的這首豎笛/鋼琴二重奏,形容為"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instruments sounds almost operatic."。好奇找來聽,發覺豎笛真是另一種亟待摸索入門的管樂啊~ Weber - Grand Duo concertant op.48.
職場種種、居家生活,還有花滑/音樂點滴...
能被傳奇豎笛家Sabine Meyer (1959年生)在謝幕時微笑拍肩,應該是很滿意年輕同伴的表現吧。
看到一篇樂評提到兩人合作的這首豎笛/鋼琴二重奏,形容為"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instruments sounds almost operatic."。好奇找來聽,發覺豎笛真是另一種亟待摸索入門的管樂啊~ Weber - Grand Duo concertant op.48.
張貼者:
echotpe
於
12:47
0
意見
標籤:
小說/音樂,
KitArmstrong
今年八月的琉森音樂節,閉幕場是題名為“Diversity"的室內樂,由琉森音樂節樂團的弦樂獨奏家與鋼琴家 Kit Armstrong 領銜演出。
***
瑞士廣播電臺播出演出實況 (播放期限30天):https://www.srf.ch/audio/weltklasse-auf-srf-2-kultur/kit-armstrongs-diversity?id=12223258
***
看看曲目,就是Kit的策展手筆。作曲家的出身如果譬喻一趟旅程的話,就從美國紐約啟程,遊歷捷克、英國、日本,最後再回到美國肯薩斯州小鎮,地球繞了一圈。
其中,有兩位作曲家是混血兒——美/非、英/印,如同Kit擁有台/英血統。
此外,這倆人的大部分音樂作品因為各種原因,在生前都很少被演奏,遲至現代才陸續被發掘與推廣。這一點,Kit就幸運多了。他可是童年時期就先有譜曲作品,才會彈琴的;成年以來,幾乎每年都有作曲委託,迄今都在音樂會首演過。
==== ==== ====
除了身為策展人與編曲人,Kit也擔綱五首作品的鋼琴演出,全場全勤。
上半場,他首先改編蓋西文(1898生)的F調協奏曲第二樂章,安排由小喇叭搭配鋼琴五重奏演出。再來是重量級的德佛扎克(1841生)《A大調/鋼琴五重奏op 81》登場。
下半場,Kit先獨奏英國作曲家Sorabji (1892生) 譜寫的「給左手彈奏」超技練習曲。 Kit曾說,他可以「生出第三、第四隻手」,一人彈奏雙鋼琴的聲部。那麼,只限左手當然難不了他。當地樂評認為,Kit已經使出渾身解數,做得極致了。
第四首來到東方,日本武滿徹(Takemitsu/1930生)的《A Bird came down the walk》,由中提琴與鋼琴合奏。當中模擬鳥鳴的樂段是一絕 ,樂評相當欣賞此曲,直說日後應該多多演出。
最後的最後,是美/非作曲家Florence Price(1887生)的《A小調鋼琴五重奏》,也是我寫這篇的起因。 😎
Kit今年六月來台舉辦五世紀鋼琴樂曲巡禮,無論17世紀或21世紀的古典鋼琴曲,他都能演繹出讓人驚艷的爵士風。再加上琉森音樂節主辦方公佈的音樂會轉播預告片,節選一段律動感十足的非洲Juba舞曲,就相當期待收聽全曲。
這首四樂章的鋼琴五重奏,好聽的主旋律貫穿全曲,時而激昂時而低鳴。當中好幾段小提琴與鋼琴的輕柔對話,纏綿優美。必須說,它的旋律有濃濃的民謠風,不是我們的民謠,卻聽起來這麼親切… 🎶
這周以來,氣溫沒那麼炙熱,秋風吹佛,黃昏時分重回古亭河濱散步。在寬闊大草地的蜿蜒步道來回穿梭,低度喧囂聲的空間陪襯,細細品味鋼琴與弦樂各聲部的和鳴。
因為有過不好的聆聽經驗,深深體會好的鋼琴家在五重奏的關鍵角色。好的演奏家帶你上天堂,平庸者讓人坐立難安…
** 完整曲目:
1)George Gershwin: Second movement from the Concerto in F, arranged for trumpet, piano and string quartet
2)Antonín Dvorák: Piano Quintet in A major, Op. 81
3)Kaikhosru Shapurji Sorabji: Transcendental Etude No. 36 (for the left hand)
4)Toru Takemitsu: A Bird came down the Walk for viola and piano
5)Florence Price: Piano Quintet in A minor
** 圖片取用自琉森音樂節:
https://www.facebook.com/379663770509/posts/10166384527195510/
張貼者:
echotpe
於
11:45
0
意見
標籤:
小說/音樂,
KitArmstrong
在BR-Klassik Radio八月三日的轉播中,被貝三的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 69)吸引。雖然廣播中的大提琴不太出色,Kit 的鋼琴太搶眼,和聲效果欠佳。
回頭在串流平台試聽幾張專輯後發現,要找到兩位音樂家旗鼓相當的演出也太難了。 😥 例如,很喜歡鋼琴家 Nina Tichman 的音色,但她的大提琴搭檔顯得單薄…
楊照曾形容奏鳴曲要有的境界:「鋼琴代替整個樂團,不斷製造出不同音高、音色與和聲效果,渾厚襯托出大提琴的琴聲,讓它盡情歌唱,卻沒有一時一刻顯得單薄。」
還好,假日翻到一場悅耳的好演奏,足證「薑是老的辣」~特別喜歡Perenyi拉琴的神色姿態。音樂表演是視聽覺的整體享受,古典音樂亦然。
Beethoven: Cello Sonatas Op.69, Op.102 & Op.5 No.2 (András Schiff, Miklós Perényi)
張貼者:
echotpe
於
14:57
0
意見
標籤:
小說/音樂,
KitArmstrong
七月初,從周善祥鋼琴獨奏會,撈回一套舒曼幻想小品,在猛烈詭譎的李斯特歷史肖像長曲轟炸過後。
前後兩套作品的落差,也算是深刻體驗兩廳院地下層演奏廳,大家都讚不絕口的音響品質了(這是稱讚,雖然悅聽度不易。)
撈出的新曲,是要當伴跑音樂用。舒曼這套小品短短十分半鐘,三樂章二短一長,起頭就被吸引了。
第二樂章聽著聽著,想起小說《燃燒的玫瑰》那段盜賣國家情報給蓋世太保的劇情。樂段真的很合拍,尤其結尾配上對方終於上鉤付錢,真的讓人悠然鬆口氣。
試聽了幾個錄音版本,還是Horowitz最悅耳。果然伴跑起來很順暢,沒有聽一聽索然無味的中斷。
*第三樂章:3 Fantasiestücke, Op. 111: No. 3, Kräftig und sehr markiert
張貼者:
echotpe
於
16:15
0
意見
標籤:
伴跑音樂,
KitArm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