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7

[悅聽] Janine Jansen:古典小提琴的下載女王

Janine Jansen,現年30歲、才貌雙全的荷蘭小提琴演奏家。看她2005年於阿姆斯特丹的戶外演出影片(黑米書籤收集),那種迷人的表演風情,共奏搭檔的沉醉和鳴,我覺得這個炎夏的夜晚,古典樂音讓人愉悅搖擺了起來。

Jansen還有個引人入勝的事蹟,那就是Decca(*)為她出版的韋瓦第「四季(Four Seasons)」專輯,在iTunes Store等數位音樂服務網站,創下驚人的好成績。Billboard雜誌宣稱,該專輯有73%的銷售來自下載通路,而且它也高居iTunes古典音樂Top 20長達三年之久。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更以「下載女王(Queen of the download)」為題,深入介紹了這位古典樂迷最想要在他們iPOD上聆聽的小提琴演奏家。

Decca副總裁Jonathan Gruber形容Jansen在iTunes Store締造的銷售成績,是一場「數位奇蹟(digital phenomenon)」。為什麼是她刮起這陣旋風?首要原因,當然就是Decca把這張專輯上架到iTunes囉。


這張專輯擁有出眾的演奏錄音,還有鮮活的封套設計──Jansen身穿禮服,以撩人的臥姿仰手握小提琴,斜躺在古典椅上,這真是顯露出她熱情爽朗的特質啊。感興趣的消費者可以在iTunes的專輯頁面,知曉Jansen的二三事,滑鼠點擊兩下,先線上聆聽高音質的30秒試聽曲段。聽中意了,同個頁面花個$0.99美元,就能下載全曲。整個購買過程幾乎只要幾個點擊動作,甚至花不到三五分鐘。

不過這種購買方式也存在著「先買先享受,全買有吃虧」的問題。以這張「四季」為例,共有13首樂章,每首都標價$0.99,春季秋冬每一季有三首樂章,單季購買是$2.99。到這裡還沒出現什麼價差。但是如果一次購買整張專輯的話,卻只要$7.99(原價$9.99,特惠截至2008-09-30),還加送一首c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和一本韋瓦第創作四季的電子書。

所以說,一張專輯只能試聽不到兩首曲子,否則可能會出現價格爆掉的扼腕情節。而且有些時候,對於較陌生的曲子,我會覺得唱片公司「啊,選這什麼試聽片段?沒特色,沒吸引力!」當然有些曲子如果能在Youtube找到同曲同人演奏,就有加分作用;尤其演奏家一旦灌錄唱片,通常會在專輯發行後的一段長時間,頻繁在音樂會現場演出──「大力打歌嘛」。

Decca古典音樂總裁談:如何駕馭網路下載風潮

話說回來,Jansen的驚人銷售成績,似乎讓古典音樂發行公司找到另一種貼近網路世代的管道。Decca總裁Christopher Roberts去年接受NEWSWEEK雜誌專訪時,就談到他們對於駕馭網路下載風潮的策略與觀察。照舊摘要記錄一下:

Q:哪種類型的古典音樂最適合下載到可攜式數位裝置?
A:有活力、熟悉的樂音最適合在數位裝置上聆聽,包括巴洛克(baroque)、早期的音樂作品、室內樂以及獨奏音樂等。

Decca在數位古典音樂的發展極有斬獲,許多新生代的演奏家透過這種新管道,得以向全球樂迷展現他們的表演,例如Janine Jansen、Helene Grimaud(1969, 法國女鋼琴演奏家)、Lang Lang(朗朗,中國鋼琴演奏家)和Anna Netrebko(女高音)。此外,某些由偉大音樂家(如Karajan, Solti, Barenboim等)錄製的經典作品(如Mozart's Requiem, Beethoven' Ninth Symphony),也有極佳的網路銷售成績。

還有一個造成銷售好成績的因素,就是這些專輯作品不斷在iTunes等數位音樂服務的排行榜上醒目曝光。這個因素帶來的業績,往往超過了傳統唱片行的銷售額。-

Q:根據Nielsen SoundScan的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古典音樂專輯的銷售量成長22%,而同年整體音樂專輯的銷售量卻下滑5%。原因何在?
A:古典音樂不涉及盜版問題,也不流行青少年世代偏好的那種單曲購買模式。許多瀏覽iTunes這類數位音樂服務網站的消費者,並沒有明確的採買目標。他們會看看你(iTunes網站)給了什麼採購建議。他們甚至也不需要是特定音樂型態的樂迷──因為,數位音樂鼓勵他們多方嘗試。

舉個例子來說,當你在iTunes的首頁上,看到Toby Keith旁邊刊登了朗朗的鋼琴演奏單曲,只要$0.50美元。這表示所有樂手有同樣的機會來接觸消費者。而這些潛在消費者也不一定對貝多分鋼琴協奏曲有興趣,也不需要是個搖滾樂迷。這種情況對我們是個好消息,有利於發展社群和表演藝術。

Q:像朗朗(鋼琴)和Nicole Cabell(歌劇女高音)這些年輕、樣貌俊朗或姣好的音樂演奏家,是否有助於開拓古典音樂的新客層?
A:這些年輕演奏家的強烈風格,當然有助於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不過事情並不像大家想的那樣。消費者要在浩瀚的網路空間中有效瀏覽,需要藉助適當的導引,好找到他們想要看到的東西。

這些年輕演奏家的「影響力」,與其說是吸引以往非古典音樂的消費者開始聆聽,倒不如說是,他們讓樂迷有機會嘗試其他類型的音樂。例如,如果你不喜歡歌劇,可能不會喜歡Nicole Cabell、Anna Netrebko或是Rolando Villazon。但是,如果有位歌手吸引了你,不要管他(她)是位歌劇演唱家,只把他(她)當做一名歌手就好,你就有機會試聽,進而購買下載。這個過程正是我們開拓古典音樂市場,一種強而有力的方式。

Q:每隔幾年,我們都會閱讀到有關於「古典音樂已死」的報導,你的看法如何?
A:古典音樂從來就不是音樂市場的主流,不過它確實一直擁有一批固定的樂迷,我相信這群人未來還是會存在。新生代的天才、音樂家、作曲家還有樂迷,都是造就古典音樂市場持續欣欣向榮的重要因子,缺一不可。數位媒體對古典音樂市場的主要貢獻之一,在於讓那些「以往有點興趣,但缺乏音樂知識」的族群,能夠經由iTunes提供的這種免費試聽與輕鬆購買下載方式,真正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否則他們在逛實體唱片行時,大都會略過古典專櫃區呢。

此外,Decca已針對iTunes發行數位板的獨家單曲或專輯,例如DG與Decca的「音樂會系列」,便意圖透過網路下載的方式,讓全球樂迷快速「親臨」各大音樂會現場,聆聽享譽聲名的樂團在知名音樂廳的實況演出。今年七月,Janine Jansen的iTunes限定版「Live Session: Bach」也躍上iTunes古典音樂的首頁,樂迷給予四顆半星的高評價。這張專輯是弦樂三重奏,其他兩位搭檔分別是Maxim Rysanov(viola)和Torleif Thedéen(cello)。

Christopher Roberts最後提到了數位古典音樂的行銷課題。他認為,行銷就是行銷,無論它產生的是數位業績還是實體銷售。不過,行銷活動是在網路上執行,還是在店頭門市推動,則會導致最後的銷售行為,是在網路上發生,還是實體商店進行。

數位或實體行銷之間的差異,在於Internet雖然擁有無限的空間,但消費者觀看的電腦螢幕卻是有限的。於是,古典音樂的數位銷售成績,深受數位音樂服務網站「擺放位置」的影響。因為電腦螢幕的可視空間是有限的,其他的選擇就只剩下滑鼠的點擊而已。於是,你的文案、圖片、頁面編排、還有延伸鏈結等,都決定你將如何快速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怎樣讓他們注意到某位音樂家,激發他們試聽的興趣,終而購買下載。

*Decca Label Group是全球最大音樂公司Universal的古典音樂事業群。

1 則留言:

echotpe 提到...

[悅聽]Janine Jansen's New Recording -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線上訪問和演奏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