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服務大軍,創造台灣城鄉新映像
對世居梅山老街、開花店逾四十載的高老伯來說,六月畢業季是客訂花束的旺季,今年的旺季比往年更旺。因為網路傳播打開知名度,讓他六月的生意比去年多了一二成;花店的來客,從在地的公家機關鄰里住家,延伸到十多公里遠的隔鄉鄰鎮。年過六旬的他,以新生的姿態在這個原本陌生、疑懼又萬分期待的數位大學中,學到第一堂成功的網路行銷課。
在高雄與台南兩地都開設門市的安平小舖,同樣也嚐到網路熱銷的好滋味。以「不用一滴油炸」為訴求的當店招牌物─鮮爆蝦餅,單價才80元,卻接獲單筆高達一萬元的網購訂單,打破門市和電話訂購的記錄。
上過這堂好課的學生,不只是賣鮮花美食的商家,連文史工作組織也深蒙其惠。雲林崙背鄉的貓兒干生態教育農園,拜網路關鍵字搜尋行銷的優化效果,接待的訪客從零星小團擴大為上百人的付費參訪團;以往半日就結束的活動,在整合客家民俗資源後,轉型為一至二日的深度人文套裝行程。
這些故事,都是台灣傳統產業、小型商家在網路經濟時代,努力存活有成的鮮活映像。而實現他們找到新商機的背後,也有個共同的推手:一群陣容堅強的數位服務大軍。
★數位服務大隊,從縣市深入鄉鎮
這支數位服務大隊的領軍者,正是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推動的《縮短產業數位落差計畫》──它擁有中央政府投入資本的縱深,也有匯聚縣市到鄉鎮資通訊專業人力的優勢。這個服務鏈,涵蓋從基層的在地資訊輔導業者、派有責任區的縣市電腦公會與中大型資訊廠商為主的開運團,到全國軟體協會以及中央指導機關,出資輔導規模20人內、持有公司設立或商業登記的商家或公司,迎戰21世紀的營生新挑戰。
過去五年間(94~98年),這支陣容堅強的數位服務大軍,已經完成10萬家中小企業的電子化實例,其中婦女創業的公司佔了三萬一千家;也輔導152個數位化聚落(每個聚落集結至少十家商家),帶動的資訊服務業商機超過25.3億元,迄今建立了九萬筆含有地點座標資訊(POI)的電子地圖資料庫。在每年平均輔導二萬家公司的龐大作戰力投入下,這個計畫以一種堅持的力量,協助台灣相對欠缺資訊素養的中小型商家有效打底。
★資訊素養先打底,網路思維再接軌
網路蓬勃發展帶動了龐大商機,但對於不常接觸電腦的傳統商家而言,希望經常伴隨恐懼而來。新港奉天宮前的百年餅舖新瑞香,就是停留在這種猶豫難決的處境。直到老闆默默觀察鄰近的新港飴老店,天天都有宅配貨車前來取貨,生意好得很。探聽之下,才知道同為糖果糕餅老店,因為及早做e化、架網站,已經從網路行銷中找到新客源,沒有時間感嘆中式糕餅過時的問題。這時,新瑞香趕緊開了家族會議商討,認為做得遲也好過沒有行動,才找上輔導團隊追趕這條非走不可的路。
事實上,第一線的輔導團隊往往最花時間的就是溝通觀念、取得共識,尤其受輔導商家的當家主事者偏向熟高齡時,經常要想方設法,用他們聽得懂得語言來解說。例如,網路行銷顧問師吳啟瑞在面對沒接觸過電腦網路的中壯年商家時就發現,光是要解釋「雅虎」是甚麼?能做甚麼事?就費盡口舌,學生還是鴨子聽雷。所幸他發揮中文聲韻的專長,拿老虎來當對照,喊出「雅虎可以找人,老虎會咬人」的譬喻,才讓一群老學生恍然明白。
一旦觀念能疏通接軌,這群談起生意經很在行的商家就會積極學習,甚至指派年輕輩的家人或員工按部就班跟著輔導團隊學習前台網站的設計、佈局,以及後台訂單處理與客戶資料管理。這個計畫的輔導,甚至能讓某些e化起步早,或是已導入會計、進銷存系統的商家自我升級,透過結合網路工具的運用,計算出哪些客層偏好消費怎樣的商品?甚至做為發發新商品或新口味的重要參考依據。
嘉義《豐加林美食工場》即為一例。該店先前在網路行銷踢到鐵板,但經過這個計畫輔導後,改採「大福麻糬」做為產品焦點主題,在中秋節檔期的預購活動中成功拉抬其他產品的買氣;並透過賣場前台POS系統和線上訂單的資料自動匯整,確認了麻糬和鮮奶糖當店的明星產品,因此知道要追求熱門產品的進階變化──口味更多元,口感要更細膩。
網路,改變了越來越多商家做生意的方式、也帶來新營收──無論規模大小。在經歷e化的過程中,他們學習得更多。在一些觀念養成、工具操作練就後,他們也有自信成為另一批種子教師,成為扶持鄉里社區內其他缺乏網路行銷歷練商家的小老師。
台南西井村滷味算是典型代表。該店是本計畫的輔導企業,也拿下《優網獎》,許老闆自此成為府城當地商家競相模仿的對象。97年優網獎的韓金婆婆鮮奶酪就曾去取經,安平小舖的蔡震宇也不例外。當他上門求教時,這位網購前輩拋給他一個簡單的問題:「不要強調自己的(產品)最好吃,只有找出與眾不同的唯一特色。」蔡震宇瞬間領悟:「有人訴求不用一滴醬油的滷味,不摻一滴水的布丁,那我們就是不用一滴油炸的蝦餅啊。」
★網路行銷,商家各顯神通
本計畫輔導的商家只是不熟悉網路作戰,對自家作生意的竅門可說得頭頭是道。因此,一旦新觀念融會貫通後,行銷構想就五花八門。
例如,府城服飾批發達人聚落的目標既想增加批發買家(B2B),也要開發一般消費散客(B2C)。因此破天荒推出「單次購買五件,就享批發價格」的經營模式,讓消費者可以自行搭配混批網站上的所有商品,只要初次訂購滿五件就出貨,沒有任何商品屬性或顏色的限制,提供少量批發或零購客人最低的下單門檻。
彰化田頭水聚落則是爭取到國內某家知名企業的員工旅遊行程,把聚落商圈安排在最後一站。為了創造實質的業績,雙方合作發給三百多名員工專屬消費券,結果30分鐘內就產生數百張訂單和預購詢問,直接創造出近10萬元的業績。
另一頭的梅山聚落,則是參考了幾個當紅話題的模式──例如海角七號、開心農場和專車熱潮,先後推出「天涯三號認養梅(茶)樹」、「梅山36彎單車勇士挑戰」活動,透過虛擬遊戲和單車騎乘,設計出參與活動就能兌換聚落商家的農特產品,把人潮實際導引到梅山老街,發揮網路帶動實體商務的效果。
★從人潮到錢潮的經營之道
產業聚落,是本計畫極具特點的產物,原始的規劃用意就是「拋開單打獨鬥,團結力量大」。當我們探究產業聚落的經營成果,會發現有幾個成功的先決條件。
首先,初期儘可能選擇異質的商家為主,以互補性優先考量。例如,府城服飾批發達人聚落的目標,設定在「滿足客戶對於多元商品一次購足」,因此在招募商家成員時,重視商品定位和價格區分,讓各式男裝、女裝、襪類、皮件、飾品到訂製服,一應俱全又能相互帶動買氣。
其次,聚落要組織化以維持適度的網路活動力。這是比較困難的一點,因為唯有聚落朝向組織化發展,有更多成員商家投入並分擔公共事務的職責,而不是長期只倚賴在某個或少數商家,聚落才能保持活動力。例如,梅山聚落在打響知名度後,接下來就計畫運用這批先行成員的經驗,幫助更多當地農家和商家在網路市場出人頭地。同時,他們也獲得梅山鄉公所的認同,陸續引介本地的農產產銷班加入聚落網路行銷的範疇。
我們也發現,產業聚落在成型後發展腳步,高度仰賴領導人的謀略和領袖魅力。這些引頭羊許多原本的生意就做得有聲有色,但為了提振聚落的發展、共創經濟榮景的理念,也想方設法激發或拉抬成員們的動力。例如,府城服飾批發達人聚落領導人江威霖,在初期就奉獻出自家的資源,派公司的美術人員到各商家協助商品拍攝,讓他們能快速完成初步的網站內容陳列和建置,透過「以做代說」的實際行動,快速匯合聚落成員的共識和行動力。
★網路經營之路,變幻無止歇
《縮短產業數位落差計畫》在98年度增設了「網路行銷顧問師」的服務,加強在輔導期間教授各種網路行銷技巧、協助流量導入的工作,讓商家對網路行銷技巧有進一步的認識。但這還不夠。田頭水聚落甚至還在既定的訓練課程結束後,額外邀請顧問師開課教授部落格(Pixnet)、微網誌(Plurk)、社群網(Facebook)三者在網路行銷上的整合應用,商家也紛紛註冊開設網站以外的新興網路傳播工具──因為他們知曉一腳跨進網路世界,學習之路只有不斷變化,沒有止歇。
誠如梅山聚落放眼未來的豪語:「誰說民間社團的力量不能振興地方經濟呢?我們不就打下一個好起步。我們要創造梅山開心農場,讓梅山真正成為嘉義茶都!」沒錯,這樣的故事將會繼續在台灣各鄉鎮孕育成熟,因為《縮短產業數位落差計畫》輔導大隊的腳步,也不會停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