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工程:不景氣下,最有價值的投資
◎2009年台灣國際品牌論壇(TIBF)摘要紀實系列
百年少見的金融海嘯,讓全球經濟自2008年起陷入嚴重衰退,各行各業無一倖免。時近一年,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了,但美好的回春還遙遙無期。
面對景氣逆境,企業總會以削減支出做為首要對策,其中緊縮最多的預算就是行銷和品牌。然而回顧歷史,可以看到成功的企業即使遭逢衰退,仍會採取逆向作為、整備待發,一旦景氣環境回春,就有戰力比其他競爭對手更能掌握商機。
外貿協會董事長王志剛指出,「所謂的品牌投資或品牌策略,泛指一系列提升品牌競爭力的行為,包括對外部環境的分析,同時要搭配銷售力、服務力,才能造就一個成功的品牌。」
經營品牌有4大面向,第一是人才。例如在20多年前還沒有EMBA的年代,宏碁集團就安排副總級以上的主管到台大、政大的企業家班在職學習,當時受訓的學員現在紛紛成為台灣企業品牌經營者的一方翹楚。
第二是產品,產品如果不是良品,品牌卻打得震天價響,反而突顯產品的劣質。三是目標市場,這個年代不要肖想一個產品通吃所有市場,一定要有精確的市場區隔,提出目標顧客喜好的設計特點,才有成功的機會。四是明確的產品定位,台灣啤酒就是一例。
早年,台啤面對海尼根(Heineken)、麒麟(Kirin)和青島啤酒的多方夾擊,市場呈現大幅衰退。一開始,台啤以為訴求「台灣的啤酒,我們的啤酒」是個好主意,但消費者顯然並不買帳,導致行銷效果不彰。後來台啤發現,啤酒要越新鮮越好喝,而本身剛好有在地釀造的絕佳優勢,於是在每罐啤酒上特別標註出廠日期,讓「尚青,尚介青」的產品定位深植消費者心中,銷售量果然迅速增加。
洞察消費者需求,台灣品牌站上國際
「品牌台灣發展計畫」推動5年來,促使許多台灣企業體認向國際推展品牌行銷的重要性,但不可諱言,面臨的挑戰也不少,特別是在品牌企業的產值上。外貿協會祕書長趙永全表示,「根據InterBrand的品牌排名顯示,台灣品牌龍頭的趨勢科技,2008年營收達14億美元,相較同年度全球百大品牌的第100名,兩者差距超過20多億美元。因此,要打品牌長期戰,豐沛資金、國際人才和行銷戰術等資源,都是亟待克服的問題。」
但另一方面,台灣中小企業因為靈活、洞察消費者需求,而在某些市場也顯露出另類優勢。趙永全舉例,量販店「大潤發」在中國已開設百家分店,營收達幾千億,超過其他歐美量販店業者,其成功最主要關鍵,就在於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光是上海一地就有10家大潤發,每家都針對各區域的消費特性,有著獨特的販賣方式。舉例來說,靠近公司總部的分店,白米銷售是以散裝,秤斤論兩來賣;賣瓶裝酒的櫃位旁也安排了散裝酒區,讓客人秤斤論兩打酒,這種把傳統市集交易型態搬到量販賣場的做法,出人意表,卻帶動了更大的消費力。
其他像是徐福記的糖果零食、旺旺仙貝、頂新的康師傅方便麵,都是類似的情況。趙永全分析,「因為台灣企業幾十年來對消費者有深入的了解,這種洞察消費者需求的能力,在中國市場正好派上用場。」
由點而線而面,聯合品牌百花齊放
發展品牌不是大型企業的專利,中小企業更需要品牌,才能被國際買主、被消費巿場充分識別出來。王志剛建議,中小企業打品牌可由點而線、由線而面,而從「聯合品牌」切入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法,例如近年來,外貿協會就在中國北京設立台灣精品展示館,展售台灣製造的良品,透過聯合行銷打出「台灣精品」的品牌形象。
根據去年台灣國際品牌調查結果,前10大台灣國際品牌總價值達75.37億美元,相較於2007年的67.42億美元,成長了11.8%;更較2003年首度辦理時的品牌總價值35.64億美元,成長111.5%。
「台灣產業其實有非常好的條件和機會能夠成為國際品牌,期許在2011年時,台灣可以有兩個品牌進入全球百大品牌之列,而隨著越來越多企業投入品牌工程,這個目標指日可待。」王志剛信心十足地表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