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首都 ‧ 雲林縣
孩童引領永續思維 綠能實踐當下發展...
三四月間的初春時節,為數可觀的紫斑蝶群再度翩翩過境雲林縣林內鄉的蝶道。從蝶群必經路段的國道拉起長達八百公尺的護網,到坪頂山區成功國小熱門的生態導覽,一年比一年精彩的護蝶、賞蝶活動,反映了雲林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努力寫照。
撥開這種悠閒的幸福感,雲林其實有著長年人為便宜行事累積的環境耗損,自然塵暴的定期襲擊,也困擾著數十萬民眾的生活。正如縣長蘇治芬提及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時直言:我們首當其衝。因為無法迴避,所以設法共存。
★風與水資源,用其利避其弊
雲林的養殖業者長年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的後遺症,讓沿海鄉鎮每逢汛期,就被迫遭逢一次次生命財產的重創。設置在麥寮、全國規模最龐大的石化廠區,空汙和廢水問題的處理從來就是耗費心神,環境負擔似乎總無減輕之日。
不過,面對環境生態的歷史包袱,現任縣長蘇治芬帶領的團隊檢視鄉土的現實條件,以綠能科技為基礎,全方位推動「農業首都」,意在打造一種節水施作、安全認證的農漁牧業產銷環境。四年多來,雲林縣確實逐漸蛻變,有了新樣貌。
例如,台電在沿海的麥寮和四湖鄉分設30多部風能發電機組,從2000年成功試運轉後,先後加碼投資,利用強勁季風產生的50~60%發電效能,讓雲林沿海成為綠能發展的理想地。在水利治理方面,縣府陸續徵收約六百處埤塘,讓它們發揮重要的蓄水、地表降溫功用;同時也鼓勵民眾採用四根柱、減少用土量的海口屋,降低水患的衝擊。
節能減碳在雲林縣府不是句口號。他們把縣府大樓一樓改造成親民空間,以隔熱的落地門窗取代傳統水泥牆,採光亮度大增,燈光需求降低;裝設自動溫度調節系統,室內達到預設溫度時會自動開啟天窗,室內戶外的空氣對流帶動舒爽的氣息,減少冷氣使用,電費支出陡降。甚至,為了貫徹建築工程符合最大化的綠建築九大指標,雲林縣府把工程總價超過一千萬元的工程案收歸由縣府統管,落實公共綠建築的決心見證在行動上。
以位於莿桐、擁有60年建校歷史的大美國小校舍改建,就是綠色學校的新典範。該校的舊校舍改頭換面變身為採光明亮、想有自然通風的節能綠建築,光廊式設計,白天不必開燈,每月節省了20%電費。蘇治芬坦言:「以往,雲林並不是個能吸引建築師前來的地方。但當我們真實力行綠能政策後,現在一棟棟公共綠建築誕生在許多鄉鎮,成為地方節能減碳的新地標。」
雲林濁水溪揚塵帶來的空汙問題,是一道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但縣府抱持著「與大自然共存」的原則,在沿溪兩岸大量種植綠林,機關學校的運動跑道改用PU材質取代泥土跑道,減少揚塵。另一方面,結合環保局、教育局、消防局與其他單位組成的任務團隊也想方設法,建立並運作了一套完備的應變系統──從氣象觀測、警報發送、出勤調動、灑水減塵,讓影響範圍內的民眾得以因應。
★環境教育,產業和校園多管齊下
永續思維和善用綠能,是雲林縣府施政的核心思想,改善養豬業廢水排放的過程就是一例。經過四年漫長的環境教育和排水設施的經費輔導,規模名列全國第一的雲林養豬業飼養生態起了明顯改變──知曉用更友善環境的態度和行動,兼顧維生和減輕對大地的傷害。現在,聽音樂長大、具有產銷履歷證明的「雲林快樂豬」,可是市場的搶手貨。
蘇縣長指出:「經過教育和輔導後,我們今年開始取締不合格的廢水排放。我很高興,到目前開出去的罰單,並沒有收到任何關說。這是一種環境意識的進步,在養豬業身上實際發生。」
另一方面,雲林縣也推動「周一無肉日」,迄今有八成的國中小學響應。其中,華南國小還把適逢要改建的校內廚房,直接變身為蔬食廚房──師生啖菜啃果,無肉也歡。蔬食餐點只訴求健康是不夠的,還要讓孩童覺得好吃,才會繼續捧場。縣府的做法是邀集營養師和營養午餐供應業者,共同設計、烹調出營養又美味的菜餚,也儘量使用本地出產的蔬果,減少食材運送的碳足跡。學童多吃蔬食的行為預料也將帶回家庭,產生一股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環境教育是長期施政,但實際作為就得講究親和的方法。縣長邀集一批十多人、志願性質的校長和老師,與縣長針對環境教育交換意見,聆聽和溝通如何落實環保教育。今年的環境教育教材選用繪本呈現,就是與教育界商討後,找出一種最適當的資訊、知識傳遞媒介。
縣府也針對主要河川、大排等地用來調節水位的水門,實施「彩虹式管理法」。這批由官方列管的1200多座水門,按著色譜次序,每年漆上一種顏色。上漆的工程很有童趣,會安排小學生動手漆刷--特別是缺乏淹水經驗的非沿海濱河的學童,讓他們體會水資源的重要性。
★綠能農業,最值得投資的產業
雲林縣農產品外銷金額向來名列前茅,以番茄、洋桔梗、美生菜為大宗。而縣府推動安全農業的努力,即將有初步的具體展現。農業處計畫把台三線道公路兩旁、著名的雲林古坑綠色隧道,在今年暑假打造成「綠色市集」。這條遍植五十年樹齡芒果樹、綿長二公里的綠蔭隧道,每逢周休二日遊客如織。農業處將推出火車車廂造型的攤車,販售或展示的農產品都取得國家安全認證,宛如一條安全農產大街。
蘇治芬理想中的農業國度,是散發自然人文氣息的北海道,她對當地農協組織的治理策略很是贊同。例如,當地盛產的馬鈴薯,依品質、規格區分,上等貨賣向大都會的盤商,次級品轉進農協輔導設立的加工廠,一顆都不浪費。蘇縣長表示:「我認為政府的角色就是要能替農民建立管銷通路,協助提供中大型溫室栽種所需的農機科技和資金。」
秉持這種發想,雲林積極向中央爭取農業經濟特區的設立。因為要創造外匯,綠能農業──特別是二級農產品加工,才是低汙染、安全的產業,也是台灣因應氣候變遷最值得投資、扶植的產業。
◎本文發表於數位時代2010年四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