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1

【騎遇花蓮-4】馬太鞍,像台灣外觀的生態魚池



24小時之內來了兩次馬太鞍溼地生態園區,卻都是陰雨天。前一次冒雨勘景,後一次頂著毛毛雨細綿落下時,搶拍了一些林蔭場景。諾大的園區,設置了環園的自行車道,幾乎沒看到人,連遊客也沒見著,時間不對嗎?

不過,我們攀在木棧道邊,拍攝阿美族人特有的Palakaw(巴拉告)捕魚魚池時,倒是另有發現。「嘿,妳看出來了嗎?」ML邊按快門,邊示意我移位看池底。「哇,像蕃薯,也像台灣的形狀耶!」喀嚓喀嚓,妙極了。

一點半鐘,結束工作,我們抵達魚池附近的紅瓦屋,與靜廬老闆娘親子二人,共享午宴。


這回到花蓮,飲食上除了一點魚肉之外,幾乎都是青菜與豆腐,大廚們烹調的滋味美極了。尤其是好幾種陌生又可口的蔬菜,一盤盤門前清之後,竟然飽腹感十足呢。

紅瓦屋的老闆娘特別安排一道著名的「石頭火鍋」,要我們品嘗。這道菜與其說是美味,我覺得絕妙之處要算是桌邊烹調的表演吧。只見跑堂小哥先把八百多度的紅燒石塊,逐一夾入盛滿生鮮魚片、蔬菜與和清水的鐵鍋內;滋滋聲響,利用石塊的高溫,把清水煮沸成鮮魚湯:)

精采的桌邊表演引來了鄰桌客人的圍觀,我們也邀請那桌來自台南的遊客共享鮮魚湯。一番客氣推辭後,有位阿桑趨前盛了一碗試喝──嗯,魚湯是新鮮,表演也是新鮮啦!

席間,我們與靜盧老闆娘聊了許多此地居住的經驗,也談及孩子比較缺乏讀書同伴、鄰里間不少隔代教養個案的教育問題。

說到這,我想起那一晚在光復鄉「蔗工的厝」餐廳內,聽聞老闆娘提及一段孩子的故事,或許也能反映當地父母的某種心聲吧:



這位老闆娘每天除了要照料民宿和打理餐館之外,還擔任伊甸的志工。每天午前,她替一群行動不便的老人家送午餐。

有一天,她開車帶著小孩一起去送餐,因為不放心念小二的男孩子一人留在車內(也違法吧?),於是就只把餐盒放在某戶老人的家門口,而沒有直接送到老人手中。

當她折回車邊的時候,卻聽到兒子嚴肅的指教她:「媽媽,妳的人生只要多走幾步路,阿嬤就可以馬上吃到飯了啊。」

這位母親有些心虛,辯稱是不放心孩子一人留在車內;只見小孩立即保證,他已經有能力辨識危險,有狀況他也會呼叫的,堅持要媽媽再去走那「幾步路」。

老闆娘最後說道:「我也曾經擔憂過,小孩在鄉下長大,當有一天他到城市去的時候,會不會缺少生存競爭的能力呢?但是那一次之後,我知道他的善良和利他的胸懷,就是他這輩子最難得的特質了,這樣就夠了,我希望他能永遠保有…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