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博物館,美學感動大解放
【echotpe註】一開始留意到博物館使用行動科技的消息,是看到日本岡山數位博物館的Korotto移動器計畫。之後搜尋了RFID的相關文獻,發現更多博物館的導入實例,加上故宮也在M-Taiwan的計畫下進行了一項實驗專案,因此以此為題整理了一些有意思的案例。原稿發表於Mobile Business 2007/01 Vol. 22。
主題:行動科技導引逛展覽-全球博物館美學感動大解放
[引言]
全球有越來越多博物館競相引進無線網路、手持電腦裝置和行動科技,運用在展覽場區的文物導覽,或是探索博物館歷史發展的軌跡。他們期望提供觀眾隨興、自然又深富學習樂趣的新體驗,也藉由展場分析資訊,強化日後策展規劃的重要參考。
[主文]
在「哈利波特」小說當中最美妙的戲法之一就是俠盜地圖(Marauder's Map)。手持這份地圖,不但可以對霍格華茲的所有密道一目了然,同時能顯現出在學院裡所有人們的移動情形。現在,拜某些靈巧的行動科技所賜,造訪博物館的觀眾也能享用自己的魔法地圖了
創造深度參觀樂趣
美國史密森尼(Smithsonian)博物館──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館系統,擁有16座博物館、美術館和國家動物園──提供無線裝置租借服務,讓觀眾可以詳實記錄他們在館內的參觀路徑,還能點選手持裝置螢幕上的展覽廳,設定想要的導覽之旅,甚至還提供即時通訊和位置追蹤功能,讓觀眾與同行友人聯繫。
史密森尼博物館不是特例,隨著全球化社會的成形浪潮下,過去被認為是公益非營利單位的博物館,也被要求具備企業化的管理思維。這使得當今許多博物館在面對經營壓力,無不竭盡心思吸引更多參觀人潮,除了在策展規劃上更有創意外,也積極引進科技管理來提升營運的效率。
舉凡無線網路、手持電腦裝置和行動科技,都陸續運用在展覽場區的文物導覽,或是探索博物館歷史發展的軌跡。館方期望透過科技的部署,提供觀眾一種更隨興、自然取得展覽品資訊的方式,在互動式環境下體驗更深度的學習樂趣。紐約現代美術館的無線多媒體導覽,便展現了要在全球林立的博物館競賽中勝出的企圖。
科技加強參觀藝術性
該館趁著一波大規模的整修機會引進了新科技,建置了全館無線網路環境、多媒體PDA(觀眾參觀導覽),還在大廳設置一台35英呎大的平面顯示器,隨著館內展覽與演講進行,即時更新藝術品的圖片。此外,紐約現代美術館還計畫採用無線追蹤系統,監控15萬件收藏品,從三噸重的雕塑品到薄如蝶翼的畫作,一件不少。
紐約現代美術館的無線導覽裝置採用了東芝(Toshiba)的PDA。第一階段的導覽主題是美術館的建築之旅,內容包含歷史照片剪影及建築師與館長的影像訪問。該館希望觀眾可以從美術館的數位典藏中取得他們想要的資訊,而理想的程序則是,觀眾可以先登入美術館的官方網站,選取他們想要的導覽項目;館方會在參觀者到達現場時,把這些預選的導覽下載到PDA交給觀眾,讓他們隨即展開自選的藝術之旅。
新舊歷史大融合
現代藝術因為數位科技,創造了互動的新模式,就算是百年的老歷史,也因為數位科技的應用而呈現新風貌。
如果你曾經造訪過義大利,可能會發現石磚是主要的建材,這些建築物的石牆會告訴你各種歷史故事。位於托斯卡地區、擁有766年歷史的西也那大學博物館建置了一套互動多媒體科技。透過數百張石牆的數位照片,參觀者只要點一面石牆,就能閱讀它們的歷史故事;每片石牆都透露著某些線索,每禛照片都訴說著校園內某個角落的歷史。
而在博物館的五個展覽廳內,西那也大學透過RFID科技,觀眾只要在想知道的資訊前揮揮手,RFID就會立即擷取資料庫內的相關資訊。當觀眾參觀完整個博物館、來到出口的電腦前,他們之前選擇的所有資訊將會顯示在電腦螢幕上。這時,觀眾可以決定所要的資訊,按下螢幕鍵盤、輸入自己的電子郵件,剛剛選定的資訊就會傳送到他們的電子郵箱。
這種藉助科技讓現代人探索古老歷史的做法,也被日本岡山數位博物館採用。該館讓市政府不必耗時費資重塑老城,就能讓參觀者無需在嚴寒或是酷夏中走在廢棄老街,憑弔古城了。
高度互動的參觀歷程
日本岡山數位博物館在巨大展場內鋪上一張俯瞰城市的巨大地圖,在花花綠綠的地圖下埋了七千個RFID的標籤。觀眾只要乘坐館方特製的「Korotto移動器」,任意在地圖上行走。走到哪,移動器上面的螢幕便會顯示該方位的歷史和文化資料,隨時可以轉換和重來,也不會像一般戴在頭上的解說器那般喋喋不休擾人。
RFID不再只是物流業者管理倉儲的利器,對於博物館管理而言,系統化收集與分析資料,讓博物館的經營更貼近參觀者的需求。
走進丹麥第二大的奧胡斯自然歷史博物館,放眼所見就是各式各樣的動物標本,其中有50個鳥類標本內放置了RFID標籤。觀眾只要向館方租借一個已裝有RFID讀取器的PDA,在館內無線上網連接到博物館的資訊中心,輸入自己的電子郵件,取得一組登入名稱和密碼,便能登入博物館的網站和使用RFID的功能。
進入網站後,使用者會有三種選擇:百科全書、主題和遊戲。選擇百科全書時,走近裝有RFID的鳥類標本,PDA上就會呈現特殊鳥類的知識;選擇主題模式,PDA會帶領使用者以不同的主題來環繞展場,包括「翅膀」、「鳥類」和「飛機」等等。而選遊戲模式時,PDA上會出現各種不同問題,例如依線索找到某隻特定鳥類。
協助未來策展參考
導入RFID之後,整個導覽過程變得十分新奇有趣。觀眾離開博物館後,還可以使用特定帳號與密碼登入博物館網站,隨時增加新知識。另一方面,奧胡斯自然歷史博物館本身也可以靠收集到的情報,瞭解怎樣的展覽模式和展品最受歡迎,做為日後策展的參考。
像奧胡斯自然歷史博物館這樣透過分析觀眾參觀行為,做為展場經營資訊的例子,也陸續應用在某些同業,美國俄亥俄州以展出古代文物為主的克里夫蘭美術館便是一例。
該館在一場「歐美藝術與手工藝流派的發展1880-1920現代設計」展覽裡,便利用RFID記錄觀眾的行為,做為深入分析展場優缺點之用。例如,個人觀眾和團體觀眾通常會有不同的興趣和路線;一幅畫受到關注的是畫本身,還是畫的說明等等。克里夫蘭美術館認為,有了這些來自觀眾的資訊分析,將有助於策劃和佈置迎合觀眾喜好的展場。
學習經驗向外延伸
一向受到科技人推崇的美國加州聖荷西創新科技博物館,就是第一座使用拋棄式RFID手環的博物館。觀眾在入口處拿到一種名為「TechTag」的手環後,只要在不同的展區揮動手腕,就可以開啟各個展區的不同互動功能。
創新科技博物館另一項「u-chip」裝置,可以讓參觀者在結束旅程後,帶著手上的紀念品回家;當上網登入該館為個人準備的網頁時,參觀者會驚奇地發現網頁裡記錄了自己所有造訪過的地點,還有許多只有網站特有的資訊,讓整個學習經歷延伸到館外。
從上述多家博物館積極部署科技、強化觀眾在展場觀看經驗和展場外延伸學習的趨勢來看,追求新科技與藝術人文的加乘綜效,已經成為當代博物館數位化發展的重要目標。誠如紐約現代美術館的期望,科技的應用將能加強參觀過程的藝術性,而且一旦運作可行,那麼這些科技設施將一如館內的藝術品般深具藝術價值。
博物館快速導覽(按出場序排列)
◎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MOMA)
1929年以教育機構性質設立,致力於收藏全球現代藝術品。
◎義大西也那大學博物館/Museum of Siena University
位於托斯卡區、擁有766年歷史的西也那大學,透過博物館的數位導覽,保存了校園一磚一瓦的歷史。
◎日本岡山數位博物館/Okayama Digital Museum
以現代化科技,收藏和展示岡山古城的歷史和文化資料。
◎丹麥奧胡斯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Aarhus, Demark
由丹麥文化部和奧胡斯(Aarhus)市政府共同管轄和經費贊助,在丹麥同類型博物館當中,收藏品和展場規模皆屬第二大。
◎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位於俄亥俄州,以展出古代文物為主。
◎美國加州現代科技博物館/The Tech Museum of Innovation
位於矽谷,以介紹各種科技的起源和最新發展為主,平均每年有40萬人參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